close
       薦髂關節疼痛 (sacroiliac joint pain; SI pain) 約佔了整體下背痛族群15~25%。薦髂關節的功能主要上是將來自脊椎的力量,往下傳遞至骨盆與下肢;另一方面也可將來自下肢的力量往上傳遞至脊椎。因此薦髂關節在解剖構造上主要以穩定為主,跟腰椎相比,比較能抵抗往軸心向內壓力,但是對於抵抗翻轉與向下壓力卻是較弱,因此薦髂關節受傷的生物力學機轉,主要是同時承受了翻轉與來自軸向下壓力,造成薦髂關節前關節囊或韌帶受傷。過往研究指出,運動選手或因為工作需要,骨盆需重複性地承受單方向旋轉應力,較容易罹患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例如花式滑冰選手、越野滑雪與划船選手。
       薦髂關節是身體最大的軸向關節,是由薦椎與髂骨相交接,寬度約1至2毫米,關節表面呈現不規則,前1/3關節是一個滑液關節,其餘部分被韌帶所團團包圍,尤其是薦髂關節後側因缺乏後關節囊,更需要韌帶連結支撐,也因為周遭有眾多韌帶包圍,因此也侷限了關節活動。儘管如此,薦髂關節仍可在立體3個軸做小角度的活動(不會超過2~3度)。特殊情況如女性由懷孕到生產,因為受到催產激素影響,會使的骨盆關節鬆弛,進而增加薦髂關節活動度,這時候也會增加薦髂關節受傷的機會。
        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大抵可區分為“源自關節內”與“源自關節外”。源自關節內例如關節炎和感染。而源自關節外是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較常發生的類型,例如韌帶接骨點病變、骨折、韌帶受傷和肌筋膜疼痛。臨床上有許多受傷機制會導致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包括摔倒撞擊臀部、車禍(包括尾巴追撞與側邊撞擊)、走路踩空、兩腳不等長、不正常步態、長時間劇烈運動、脊椎側彎、懷孕生產、脊椎與薦椎融合手術、腰椎過度前彎的錯誤姿勢等。其中以意外占了約近5成的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原因。
       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臨床常見單側疼痛,常見的疼痛表現是位於髂後上棘(PSIS)下方3X10公分長方型面積。很可惜地,薦髂關節疼痛相較於其他種類的下背痛,並無特有的病理症狀,觸摸與特殊測試對於診斷出罹患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的敏感性與特異性都不高。近年來有學者提出4種測試包括:牽拉(distraction)、擠壓(compression)、大腿猛推(thigh thrust)與薦椎猛推(sacral thrust),上述若有2種以上測試會誘發疼痛,就又很高機會罹患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臨床上,仍是需要同時詢問病史、理學檢查與影像檢查,才能提高診斷罹患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的準確率。
       臨床上,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病人接受物理治療有幾個方向與大家分享。要注意異常姿勢與步態。量測病人兩腳長度,確認是否因為兩腳不等長,進而影響雙側骨盆高低與脊椎側彎,這種情形可藉由徒手調整骨盆與製作鞋墊幫忙可改善骨盆高低與走路異常步態。另一方面,病人如有骨盆前傾,增加腰椎前彎這種異常姿勢,要確認是否因為身體肌肉強度不平衡所導致,例如髂腰肌緊繃,同時伴隨髖伸直肌群無力。國外有研究直接指出,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這類型病人,常伴隨有薦椎前彎、前關節囊撕裂、腰肌緊繃、臀肌與腿後肌無力等症狀。因此物理治療要著重於伸展髖彎曲肌群,與訓練臀部肌群。針對薦髂關節位置異常與低活動度,也可藉由關節鬆動術與整脊來改善。婦女懷孕引起薦髂關節鬆弛造成疼痛,可建議穿著骨盆綁帶(sacroiliac joint belt),來改善薦髂關節穩定度。近年來也有國外研究藉由肌內效貼紮來穩定薦髂關節,可有效改善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薦髂關節穩定度主要提供者是周遭韌帶,但是周遭肌筋膜組織也可以幫忙影響薦髂關節的活動與穩定,這些包括擴背肌、胸腰椎肌筋膜、臀大肌和梨狀肌。例如病人一旦薦髂韌帶後長側肢鬆弛,會藉由增加腹橫肌、擴背肌與臀大肌收縮來穩定薦髂關節。脊椎運動時,會藉由腰部多裂肌和腹內斜肌收縮來穩定脊椎。有研究指出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病人會延遲腰椎骨盆肌肉群收縮現象,包括腰部多裂肌、腹內斜肌和臀大肌。綜合上述,脊椎骨盆肌肉穩定運動訓練,對於改善薦髂關節疼痛(SI pain)是非常重要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 的頭像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

    黃 郁 翔 物 理 治 療 所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