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字韌帶(ACL)是膝蓋韌帶中常見受傷之一,估計一年中,每3000 人就有1人會遭受前十字韌帶損傷,在美國每年超過 100,000 位前十字韌帶損傷病人需要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在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的病友,須接受完整科學化、嚴謹有效率的物理治療運動訓練,才能避免韌帶二次受傷與膝關節功能再回復。
前十字韌帶的功能是協助穩定膝蓋,在膝蓋活動過程中避免脛骨過度往前脫位。前十字韌帶損傷大部分是發生在體育活動中,有涉及快速變化方向與跳躍的動作(例如籃球、 足球、 滑雪、 曲棍球等)。
在此附上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復建摘要,希望對大家健康有幫助。
(資料來源:美國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 ACL reconstruction guideline following autogenous patellar tendon graft; )
(建議這類病友一定要去合格醫療院所,接受專業醫療人員指導,也需遵從開刀醫師建議)
一、 復健第一期 (手術後0~2周):
目標:
1.強調可完全被動式伸直 (full extension)
2.膝蓋活動角度0~90度
3.下肢可漸進式承重 (走路膝蓋穿護具固定於0度)
4.減緩手術後疼痛腫脹
注意:
1.避免長時間站立與走路。
二、復健第二期 (手術後2~6周):
目標:
1.強調髕骨活動度。
2.膝蓋活動角度0~125度。
3.回復正常走路。
注意:
1.避免運動過程中疼痛。
2.股四頭肌力訓練未足夠前,不建議1腳一階下樓梯,應該採取2腳踏穩一階方式下樓梯。
三、復健第三期 (手術後6~14周):
目標:
1.膝蓋活動角度完全恢復正常。
2.強化日常生活所需的肌耐力。
注意:
1.避免運動過程中疼痛。
2.下肢整體肌力訓練未足夠前,避免跑步運動。
四、復健第四期 (手術後14~22周):
目標:
1.有能力做跑步運動,而不會引起疼痛。
2.持續強化日常生活所需的最大肌耐力與柔軟度。
注意:
1.避免運動過程中疼痛。
2.下肢整體肌耐力訓練未足夠前,避免回到運動場上運動。
五、復健第五期 (手術後22周以後):
目標:
1.運動選手訓練到能回到運動場上所需的最大肌耐力。
2.開刀下肢要達到好腳肌耐力的85%以上。
(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圖片來至美國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網站)
黃 郁 翔 物 理 治 療 所 用 心 守 護 大 家 的 健 康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徒手治療方法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五 十 肩 (frozen shoulder)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s)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髕骨肌腱炎(Patellar tendinopathy; jumper’s knee)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D)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鼠蹊部疼痛 (groin pain)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