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治療,骨科痠痛復健,脊柱側彎,肩頸腰背疼痛,五十肩,坐骨神經痛,手術後復健訓練,運動傷害,姿勢評估,矯正鞋墊製作

 

 

       「腰椎間盤突出」的病人中,如果接受椎間盤摘除手術,日後還會再有腰椎間盤突出的困擾嗎? 答案還是有可能的,依然有接受椎間盤摘除手術的病人,因為腰椎間盤又再次突出引起疼痛問題,來物理治療所尋求治療。

 

        每一節脊椎之間都有椎間盤相隔,椎間盤中間部份叫做髓核,周邊具有強韌的纖維環圍繞,椎間盤本身有緩衝壓力的功能,當椎間盤受到突然的重力或長期承受壓力時,周圍的韌帶或纖維環會因而受損,導致髓核由韌帶間突出,壓迫或推移到脊神經,稱為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常見於下背痛族群,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方法包含保守治療,例如物理治療;或者是開刀治療。將突出的椎間盤摘除(discectomy)是一種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開刀方法。根據之前統計,接受腰椎間盤摘除手術的病人,之後又再次罹患腰椎間盤突出的比例大約5~15%。

 

        大家要注意的不是腰椎間盤再次突出比例的高低,而是什麼原因容易讓辛苦接受腰椎間盤摘除手術的病人,又再次罹患腰椎間盤突出症。

搜尋近幾年的國際研究期刊,發現在2015年(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 & Techniques)與2013年(Asian Journal of Neurosurgery),都有研究明確指出,抽菸與彎腰搬重物工作是容易讓腰椎間盤又再次突出。

 

        研究指出,香菸本身含有4000種有毒物質,會影響手術後韌帶與纖維環的修復。而彎腰搬重物會加重椎間盤壓力,擠壓受傷的椎間盤而再次突出。

千萬要再次提醒有接受腰椎間盤摘除手術的病人,一定要戒菸。如果本身工作是屬於搬重物的型態,也記得利用好的人體力學,就是腰身要挺直與蹲膝,藉由大腿伸直力量來搬重物,避免彎腰出力導致椎間盤壓力增加,如此才能有效避免椎間盤再次突出。

 

40257885_2266185763610330_5920733793311784960_n40263477_2266185746943665_3100477805117308928_n40313211_2266185883610318_4378589385835151360_n

文章標籤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D) 是指因顳顎關節問題所引起的顳顎關節疼痛、減少下頜活動、 顳顎關節響聲、 頭痛、 頸痛、 面部疼痛與咀嚼疼痛等。根據統計每人一輩子有高達34%會罹患顳顎關節症候群(TMD),全美國更是超過 1700 萬人受到顳顎關節症候群的困擾。

 

      過往研究指出,物理治療包含徒手治療、運動訓練(關節本體感覺訓練)與儀器治療,是能有效減少疼痛和增加顳顎關節活動度。最近我們物理治療所來了好幾位有顳顎關節症候群(TMD)困擾的病友,希望這篇整理國外資料,對大家的健康能有所幫助。

 

      首先要提醒,長期不良的頭頸姿勢,會造成顳顎關節的肌肉群緊繃,進而引起顳顎關節症候群(TMD);另一方面,顳顎關節症候群(TMD)也會引起頭痛、頸痛。因此治療這類病人,顳顎關節與頸椎、胸椎應該都要詳細檢查。

 

       顳顎關節症候群(TMD)大致可分成以下類型:

1. 關節軟組織炎 (Arthralgia;Capsulitis;Synovitis):
顳顎關節周遭軟組織發炎。顳顎關節可觸摸到疼痛,輔助顳顎關節活動測試會引起疼痛。

 

2. 關節囊纖維化 (Capsular fibrosis):
下頜打開會偏向患側邊,下頜骨無法側偏向好邊,輔助顳顎關節活動測試會發現活動度變小。關節囊纖維化是因為長期關節軟組織炎惡化所導致的。

 

3. 咀嚼肌症候群 (Masticatory muscle disorders):
咀嚼肌症候群是指包括masseter, temporalis, medial pterygoid muscles肌肉太緊繃,造成顳顎關節打不開。

文章標籤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髕骨肌腱炎也稱作跳躍膝(patellar tendinopathy; jumper`s knee)是會常常困擾愛好運動朋友的一種病症,尤其是需要跳躍動作的運動,例如籃球、排球等。好發年齡層很廣,從青少年到40多歲都可能發生。一旦發生,不只會影響運動表現,對於運動選手而言,甚至會提早終止運動生涯

髕骨肌腱炎症狀:
跳躍動作或是從事改變方向運動時,在髕骨肌腱上緣連接髕骨處,或是髕骨肌腱下緣連接脛骨處都可能引發疼痛。嚴重的髕骨肌腱炎不只在運動會產生疼痛,日常生活中例如上下樓梯、蹲姿、從站到坐和長時間坐姿都可能引起疼痛。

臨床研究發現,過胖體重、較大腰臀比、兩腳不等長、較高足弓、較差的股四頭肌柔軟度與肌力、較差腿後肌柔軟度等因素,都有可能促使髕骨肌腱在運動過程中,容易扭傷導致髕骨肌腱炎發生。

近日我們物理治療所來了許多愛好運動的年輕病友,就有好幾位抱怨膝蓋前下方疼痛,經檢查確診為髕骨肌腱炎。而針對於髕骨肌腱炎這病症,物理治療可藉由儀器治療;例如紅外線、超音波來改善疼痛症狀。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徒手治療與運動訓練,來改善下肢肌力不平衡與柔軟度問題。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提倡離心肌力訓練(Eccentric muscle training)來改善髕骨肌腱炎。其中原因是髕骨肌腱炎在病理發展過程中,會伴隨增生許多血管與神經,這會導致疼痛發生。而離心肌力訓練可阻止新生血管的血流,使新生血管塌陷,促使不再增生血管與神經,來進一步改善疼痛症狀。

希望物理治療能讓所有喜愛運動的朋友,能有效遠離運動傷害,開心擁抱運動帶來的好處。 

 

14656242_1867712393457671_8122241827414072076_n.jpg

 

前十字韌帶(ACL)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徒手治療方法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五 十 肩 (frozen shoulder)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膝關節痛與下背痛為何容易一起困擾老年人?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文章標籤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對於其它下肢部位疼痛,運動員罹患鼠蹊部疼痛(groin pain)的數量相對較少,但是由於鼠蹊部解剖構造與生物力學比較複雜,因此鼠蹊部疼痛問題反而比較難釐清與處理。最近我們物理治療所,有幸來了幾位罹患鼠蹊部疼痛的病友來接受物理治療,在此整理鼠蹊部疼痛資料與大家分享。

       常見的運動員鼠蹊部疼痛主要有兩大類型: 運動型疝氣(athletic pubalgia)與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運動型疝氣(athletic pubalgia):
運動過程中,腳著地時,骨盆活動因為下肢端固定於地面,會產生剪力在恥骨聯合處,導致連結該處附近的肌肉或腹股溝後壁筋膜產生撕裂受傷。常見受傷的肌肉包括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與內縮肌。通常運動型疝氣引起疼痛是位在腹股溝管附近,靠近腹直肌連接恥骨處,活動時會使疼痛增加,但是休息會緩解疼痛。

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股骨頭和髖臼交界處之間過度的異常碰觸,會導致軟骨和盂唇損傷。髖關節屈曲和內旋會產生鼠蹊部疼痛,這類型病人髖關節屈曲、內旋與外展的角度可能會受限而變小。
臨床上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主要有3型: 鉗形畸形(Pincer deformity)、凸輪畸形(Cam deformity)與上述兩型綜合。
鉗形畸形(Pincer deformity): 骨質過度增生在髖臼上唇。
凸輪畸形(Cam deformity): 骨質過度增生在股骨頭與股骨頸交接處。
過往研究發現,’凸輪畸形’多見於男性,而’鉗形畸形’是多見於女性。然而,有高達70%是兩型綜合。

運動型疝氣與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以往被視為兩個獨立的病症,近年來有許多研究發現,這兩個病症是可能相互影響並存的。就以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說明,股骨和髖臼之間軟骨與盂唇損傷,會限制髖關節活動,因此在做運動時,就需要腰椎、 恥骨聯合、 骶髂關節增加活動角度來代償,如此一來,這些地方就可能產生過度生物力學應力,可能會導致腹壁肌肉、腹股溝後壁損傷,最後就可能同時罹患運動型疝氣與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

治療運動型疝氣與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物理治療屬於非常重要的非開刀方式保守治療之一。針對運動型疝氣,物理治療可藉由訓練下腹部肌群、內收肌群肌力,來加強穩定骨盆與髖關節。另一方面,針對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物理治療可改善髖關節周遭軟組織鬆緊不平衡,但是要避免過度被動伸展可能會加劇疼痛症狀。有鼠蹊部疼痛的病友,還是建議到合格醫療院所,接受正規醫療諮詢與治療。

 

 

   

文章標籤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脊椎滑脫(spondylolisthesis)是指脊椎相對於相鄰下一節,出現往前或往後位移的現象,通常是出現往前滑脫。最常見的脊椎滑脫類型有兩種: 分別是椎弓解離型脊椎滑脫(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與退化型脊椎滑脫(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椎弓解離型脊椎滑脫(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椎體後方的椎弓骨折斷裂,加上椎間盤受損,導致脊椎不穩定滑脫。
 
 退化型滑脫(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好發於60歲以上病人,雖然椎體後方椎弓是完整的,但是由於小面關節退化,加上椎間盤也可能有退化問題,因而產生脊椎滑脫。我們物理治療所裡年紀大的病友,抱怨下背疼痛的族群中,不乏有腰椎退化型滑脫(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LDS)的病友。常見腰椎退化型滑脫(LDS)的位置,是在腰椎第4與第5節(L4/L5),這可能與第4與第5節關節面角度比較垂直有關,比較垂直的關節面比較容易發生滑脫位移。
  
      腰椎退化型滑脫(LDS)會導致椎管內神經受壓迫,此時如果伴隨黃韌帶肥厚與椎間盤突出等問題,會使的椎管更狹窄,此時症狀可能有下肢感覺或動作異常、下背疼痛、腿痛或神經源性跛行。臨床上,腰椎退化型滑脫(LDS)嚴重程度比椎弓解離型脊椎滑脫來的小,大多滑脫程度小於25%。
   
       統整過往研究,罹患腰椎退化型滑脫(LDS)的病友,在什麼時間點應該要立即接受開刀治療? 這答案並沒有很明確。可參考下列3項條件: (1)非手術性治療至少3個月,還是有持續或反復性下背或腿部疼痛或神經源性跛行,造成大幅度降低生活品質;(2)神經功能缺損愈加嚴重;(3)引發膀胱或腸有症狀問題。有上述前提的病友,可考慮接受開刀治療。
針對輕症腰椎退化型滑脫(LDS),物理治療屬於一種非常重要的非開刀方式治療,透過改善下背筋膜軟組織緊繃,與強化腹部下背核心肌力群,來增加脊椎穩定度,進而減緩退化滑脫問題,期望能幫助輕症腰椎退化型滑脫(LDS)病友,避免病情惡化需要接受開刀治療。
 
文章標籤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統計全球約47%有過頭痛困擾,其中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s)約占了其中的15-20%。單就以成年人頭痛問題而言,頸因性頭痛所佔比例會更高。臨床上,國際頭痛協會將全部頭痛疾病基本上分成兩大類型:原發性頭痛(primary headaches)與繼發性頭痛(secondary headaches)。
      
原發性頭痛包括血管來源型例如叢集性頭痛(cluster)、偏頭痛(migraine);和從肌肉來源型例如張力型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s)。繼發性頭痛是指從它處所引發的,例如頭部或頸部受傷所造成的。而頸因性頭痛是源自於頸部骨骼組織或軟組織所導致的頭痛,是屬於一種繼發性頭痛。
   
       頸因性頭痛致病機轉一般相信是來至於三叉頸神經核(trigeminocervical nucleus),它是位於上頸椎剛好是三叉神經下行肢與上頸椎神經根的感覺神經纖維交接處,導致從頸部與頭臉部的疼痛感覺可以彼此雙向轉移,因此頸因性頭痛也可視為一種由頸部問題所引發的轉移性疼痛。就解剖位置而言,頸部那些位置出問題容易透過上頸椎感覺神經轉移成頭痛? 臨床上要特別注意,可能的問題來源包括上頸椎小面關節、上頸椎肌肉群、頸椎第2-3椎間盤、椎動脈與內頸動脈、上頸脊髓硬腦膜和顱後窩。
 
       頸因性頭痛臨床特徵包括單側頭或臉部疼痛(有時也可能兩邊都痛),頭痛可被頸部活動所引發。利用指頭按壓枕下區與第二、三、四頸椎小面關節或直接壓迫大枕神經,都可能誘發頭痛。另一方面憋氣、咳嗽或擤鼻涕也可能引起頭痛。頸因性頭痛也常伴隨頸部僵硬,此時頸部主動與被動活動角度都可能受到限制。也有研究指出高達4成頸因性頭痛,常合併有顳顎關節問題。另外在枕下區、頸部與肩膀通也常會發現有激發點(trigger point),按壓這些激發點會轉移疼痛到頭部。
    
   臨床上頸因性頭痛接受物理治療已經被證實是有效果的,但是物理治療師面對病人頭痛問題並非急著去治療,而是去釐清問題,尤其是要特別注意頭痛危險症狀(red flags),包括頭痛會隨時間惡化、突然性劇烈頭痛、頭痛伴隨發燒與頸部僵硬有紅疹、頭部受傷後的頭痛與頭痛會影響視力或昏眩等。以上這些症狀可能潛在有內科疾病問題,並非物理治療能處理的。
 
       有學者指出這類型頸因性頭痛病人,常伴隨有上交叉症後群(upper crossed syndrome)的身體錯誤姿勢,也就是頭部過度往前、圓肩駝背姿勢。身體長期處於錯誤姿勢,會導致肌肉力量不平衡,有些肌肉群過度緊繃,而相對的其他肌肉群就會有過度鬆弛無力。徒手治療原則就是放鬆延展過緊組織與訓練無力肌肉群,引導病人維持正確姿勢。另一方面,針對於肌筋膜疼痛也可利用各種肌筋膜放鬆技巧加以治療。過往研究,針對頸椎關節所引起的頸因性頭痛,利用關節鬆動術與整脊手法已被證實是有療效的,臨床上徒手治療頸椎關節的安全性疑慮,普遍都會擔心害怕,除了例行性徒手治療前檢查,包括椎動脈與頸椎關節穩定度檢查外,在此希望跟大家分享最近國外學者提出適合操作頸椎關節徒手治療的標準;包括屬於機械性問題、症狀小於38天、頸椎關節角度兩邊相比至少10度差異、疼痛會因為頸部活動增加或舒緩、某幾節頸椎活動受限與無神經異常症狀等,如果符合以上標準並排除危險症狀(red flags)再提供病人頸椎關節徒手治療,藉此希望頸因性頭痛不再困擾大家。
    
10624905_519092914887413_9076085634194854315_n.jpg
文章標籤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人與日本地區所謂的‘五十肩’疾病,在歐美國家卻俗稱它叫做冰凍肩 (frozen shoulder),事實上它還有一個醫學上的專有名稱叫做沾黏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過往只要病人有肩關節角度問題,就會被通稱為五十肩,可是單純的肩峰下滑液囊炎或是鈣化性肌腱炎,類似這類型病人也會因為疼痛而使肩關節活動度受限制,但是他們卻不屬於沾黏性關節囊炎,因為他們肩關節活動度受限的原因,不是來自於關節囊攣縮,而是單純因為疼痛所造成的。本篇要介紹的五十肩,是指沾黏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
 
       五十肩的臨床症狀包括有夜間嚴重疼痛,隨著病程進展,肩關節會慢慢變僵硬,進而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五十肩的真正病理機轉並不十分清楚,一般相信起始於關節囊發炎,尤其是肩關節囊腋下襞、前上關節囊、喙肱韌帶與旋轉肌間隔,伴隨而來的是整個滑膜纖維化。有研究指出正常的肩關節腔體積大約有15~35 cc,可是五十肩病人的肩關節腔體積被縮小到只剩下5~6 cc,因此關節囊攣縮是五十肩的主要病徵,但是過往研究卻都未發現有關節囊與肱骨頭產生任何沾黏情形,因此導致肩關節活動度受限的真正原因,是來自於關節囊攣縮而非是因為沾黏。
 
       臨床上要如何明確定義五十肩? 過往學者指出,肩關節主動與被動角度要同時受限,與好邊肩膀相比較,至少在兩個活動平面有大於25%角度受限,且伴隨有被動式外轉大於50%的角度喪失。根據統計,全球約有2~5%左右的人口罹患有五十肩,好發的年齡在50至60歲,但是很少發生在40歲之前,女性比男性容易罹患五十肩。臨床還發現,非慣用手比較容易罹患五十肩,且高達6~17%的病人在發病5年內,另一邊手也會罹患五十肩
 
      五十肩可被區分成原發性與續發性: 原發性五十肩(primary frozen shoulder)屬於自發性產生,真正原因不很清楚。續發性五十肩(secondary frozen shoulder)通常與受傷後不活動有關。近年來有學者將續發性五十肩,更進一步區分成內源性、外源性與系統性。1) 內源性(intrinsic): 例如起因於旋轉肌與二頭肌鈣化性肌腱炎,或是肩關節手術所導致的五十肩。 2) 外源性(extrinsic): 例如起因於肱骨或鎖骨骨折、頸椎神經根病變、同側乳房手術、胸廓腫瘤或是中風患側肢。
3) 系統性(systemic): 包括因為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或是心臟病所引起的五十肩。
   
 五十肩病程可大致區分為4個階段 (也有國外學者將它分成3個階段):
1)發炎期: 大約前10周,會產生血管增生性滑膜炎。症狀包括:休息不動或主動與被動肩關節活動都會產生疼痛,睡覺不能側臥患肢,因為會造成疼痛。
2)漸凍期: 接下來的10~26周,肩關節漸漸僵硬受限。症狀包括:疼痛問題在夜晚會更明顯。
3)結凍期: 接下來的5~12周血管增生現象減少,關節囊變厚。症狀包括:肩關節活動度很明顯受限,疼痛主要發生在末端活動角度。
4)解凍期: 大約出現在發病後1年,這個時期所佔的時間最長,此時肩關節僵硬現象,開始得到緩解,也比較沒有疼痛困擾。
文章標籤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邊神經壓迫疾病中 -  腕隧道症候群佔了第一 名,女性罹病人數是男性的三倍,腕隧道周圍主要是由腕橫韌帶與腕骨(大多角骨,豆狀骨,鉤狀骨,舟狀骨,月狀骨)所構成,腕隧道內除了正中神經外也包含屈拇長肌與屈指肌群肌腱,正常情況下腕隧道內壓力重從2-31mmHg,主要是受到手腕姿勢改變影響。

       為什麼正中神經在腕隧道內會受到異常的壓迫,大致可往兩大方向,第一 : 整個空間被壓縮,例如:月狀骨脫位,

第二 : 空間中其他同伴變大,例如手長期重複抓握工作,造成肌腱腱鞘囊腫,腱鞘炎

       腕隧道症候群臨床主要症狀是在大拇指,食指,中指會有灼熱感  ,麻的感覺,但是有時也會擴散到整隻手,甚至到手肘或肩膀。病人在用力抓握之後與晚上睡覺會特別覺得不舒服,病情嚴重時會導致魚際肌萎縮,肌力下降。

腕隧道症候群治療以物理治療或開刀為主。病情嚴重影響功能時,開刀可獲得大幅改善,但是開刀後很可能影響屈指肌群收縮運動學,而降低手握力,反之物理治療可改善這類8成的病人,可是其中也高達8成在往後一年內會再復發。

      在這裡主要是強調徒手治療是要幫物理治療加分,使之更有效治療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所在地 -   腕骨,上承接尺骨與橈骨,下接腕掌骨,對於腕骨本身關節與上下關節活動度與關節位置調整,可利用關節鬆動術(mobilization 或manipulation)來加以治療。對於軟組織如腕橫韌帶,魚際肌,屈指肌群與骨間膜(interosseous membrane)緊繃影響關節活動度,進而影響腕隧道順從性(compliance),可針對這些軟組織做肌筋膜放鬆術(myofascia release)增加其延展性。

 

物治所文章圖片.jpg物治所文章圖片.jpg

 

急性胸口疼痛 (Acute chest pain)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D)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前十字韌帶(ACL)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髕骨肌腱炎(Patellar tendinopathy; jumper’s knee)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五 十 肩 (frozen shoulder)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文章標籤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